1.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对具体应用环境的业务流程和用户提出的各种要求加以调查研究和分析,并和用户共同对各种原始数据加以综合、整理的过程,是形成最终设计目标的首要阶段,也是整个数据库设计过程中最困难的阶段。该阶段任务的完成,将为以后各阶段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对用户的各种需求及数据,能否做出准确无误、充分完备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最终目标,是整个数据库设计成败的关键。
2. 概念结构设计
概念结构设计是对用户信息需求所进行的进一步抽象和归纳,结果为数据库概念结构,通常用E-R模型来表示。
数据库的概念结构与DBMS和相关软硬件无关,它是对现实世界中具体数据的抽象,实现了从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转换过程。概念结构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的基础。
3. 逻辑结构设计
概念结构设计的结果是得到一个与DBMS无关的概念模式,而逻辑结构设计就是将概念模式转换为与选用的具体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所以,在逻辑结构设计阶段选择什么样的数据模型和哪一个具体DBMS尤为重要,它是能否满足用户各种要求的关键。
在逻辑结构设计阶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模式优化,该工作主要以用规范化理论为指导,目的是能够合理存放数据集合。逻辑结构设计阶段的模式优化,已成为影响数据库设计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
4. 物理结构设计
数据库物理设计是将逻辑结构设计阶段所产生的逻辑数据模型,转换为某一计算机系统所支持的数据库物理结构的实现过程。
数据库的物理结构主要指数据库的存储记录格式、存储记录安排和存取方法,完全依赖于给定的硬件环境、具体的DBMS和操作系统。
存储记录格式的设计包括记录的组成,数据项的类型、长度,以及逻辑记录到存储记录的映射。存储记录的安排是指可以把经常同时被访问的数据组合在一起。存取方法的设计主要是指存取路径,存取路径分为主存取路径与辅存取路径,前者用于主码检索,后者用于辅助键检索。
除此之外,物理结构设计还要进行完整性和安全性考虑,设计者应在完整性、安全性、有效性和效率方面进行分析,做出权衡。
完成物理结构设计后,对该物理结构做出相应的性能评价,若评价结果符合原设计要求,则进一步实现该物理结构; 否则,对该物理结构做出相应的修改,若属于最初设计问题所导致的物理结构的缺陷,必须返回到概念设计阶段修改其概念数据模型或重新建立概念数据模型,如此反复,直至评价结果最终满足原设计要求为止。
5. 数据库实施
数据库实施阶段,即数据库调试、试运行阶段。一旦数据库物理结构形成,就可以用已选定的DBMS定义、描述相应的数据库结构,装入数据库数据,以生成完整的数据库,编制有关应用程序,进行联机调试并转入试运行,同时进行时间、空间等性能分析,若不符合要求,则需调整物理结构、修改应用程序,直至高效、稳定、正确地运行该数据库系统为止。
6. 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数据库实施阶段结束,标志着数据库系统投入正常运行的开始。严格地说,数据库运行和维护不属于数据库设计的范畴,早期的新奥尔良法明确规定数据库设计的4个阶段,不包括数据库运行和维护内容。随着人们对数据库设计的深刻了解和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充分认识到数据库运行和维护工作与数据库设计的紧密联系。数据库设计是一种动态和不断完善的运行过程,运行和维护阶段开始,并不意味着设计过程的结束,哪怕只有细微的结构改变,也许就会引起对物理结构的调整、修改,甚至物理结构的完全改变,因此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是保证数据库日常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