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015年11月刊《爱丽丝的生物奇境》一文,作者:郗旺)
都说吃了蘑菇才能让人神经错乱,但是在《爱丽丝漫游奇境》中,有两个没吃蘑菇但也疯疯癫癫的角色。没错,他们就是疯帽匠和三月兔。他们那场永远停留在一个时间的充满语无伦次荒诞故事的下午茶会,是《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经典场景之一。疯帽匠的名字就点出了他的疯癫——这大抵和维多利亚时期的制帽工人由于经常处理动物毛皮而接触水银,从而导致慢性汞中毒,进而产生神经性疾病有关。那么,那只神经质的三月兔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三月兔的名字,来源于一句英语俗语“As mad as a March hare”(跟三月兔一样疯),来形容一个人彻底疯狂、丧心病狂的状态。那么,这与兔子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古代英国人发现,野兔们在春暖花开的三月前后,会表现出一种奇特的行为:它们一改平日的谨小慎微,变得极为活跃而富有“表现欲”,会毫无缘由地突然追逐、跳跃,相互扭打成一团。一个经典的行为就是两只野兔用后腿站立,彼此用前肢击打对方,看上去就像在摔跤,又像在拳击,整套动作看上去颇为滑稽可笑。
展开全文
下午茶会的情景,出自1987年美国出版的《爱丽丝漫游奇境》立体图书,总设计:RainerKoenig,出版社:HallmarkCards,Inc(供图/zookeeper)
那么,三月兔真的疯了吗?其实并不是这样。原来,开春时节,正是野兔们开始繁殖的时期,选择合适的配偶可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于是,雄性野兔们会彼此跳跃,来证明自己的健康和强壮,以此赢得雌兔的青睐;如果彼此的“体育秀”还不能决出胜负,就直接“短兵相接”,来试图打败对手。而彼此的追逐,则是野兔们的求偶行为之一。三月兔们的怪异举动,正是在性激素的驱使下延续自己种族的行为。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英文俗语中用来描述三月兔的是单词“Hare”,而不是“Rabbit”,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英文中,兔子有这两个不同的称呼,“Hare”被用来表示原野中奔跑的野兔,而我们作为宠物饲养的家兔,则被称为“Rabbit”。其实,野兔和家兔,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种。
在欧亚大陆草原地区常见的野兔,通常是草兔,此外在我国南方,还有华南兔的分布。在分类上,草兔和华南兔,都属于兔亚科、兔属。由于终年生活在地面上,需要有发达的听觉来发现敌害,而在遭遇敌害之时,需要快速奔跑来躲避,这造就了野兔的主要特征是,长了一对相当长的耳朵和一对长而发达的后腿。
而我们饲养的家兔,并不是直接由野兔驯化而来,而是驯化自原产地中海地区的穴兔。从分类上来说,穴兔属于兔科中的古兔亚科、穴兔属,从名字上就能看出穴兔的一大特征:善于打洞。所谓“狡兔三窟”,描写的正是穴兔的洞穴复杂、出口多样的场景。与此同时,为了适应穴居生活,穴兔的耳朵和腿的长度也比野兔要短。此外,正是因为穴兔善于打洞,因此穴兔更容易被驯化:只要人为提供兔子洞,穴兔就能安静地生息繁衍。
所以,《爱丽丝漫游奇境》中那只神经质的三月兔,实际上是野兔。不过,从穴兔进化而来的家兔也有出现——对,就是在故事最开始,那只穿着马甲戴着怀表、吸引爱丽丝掉进兔子洞的兔子,毕竟,只有它会打兔子洞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