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星网成立4周年,累计发射46星 转 杨枝甘露三分糖 太空那些事儿 2025年04月29日 2025年4月29日4时许,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

发布日期:2025-06-28 10:53:56 分类:beat365官网在线体育 浏览:5333

来源:雪球App,作者: 八万顷,(https://xueqiu.com/8801393218/333970168)

转 杨枝甘露三分糖 太空那些事儿 2025年04月29日

2025年4月29日4时许,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CZ-5B)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第二次使用长征五号B执行卫星互联网发射任务。

根据任务徽章推测,本次发星数量为10颗

GW星座再次发射组网之际,恰逢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星网")成立4周年之际。

4年来,我国卫星互联网从无到有,从战略布局到实质性组网建设。目前,GW星座已累计发射卫星互联网卫星超过46颗(试验星17颗+批量组网星29颗)。

国家战略与时代机遇的结合

2021年4月26日,中国星网公司正式成立,作为我国卫星互联网领域的"国家队",其诞生标志着中国在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竞赛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中国星网的成立绝非偶然,而是在卫星互联网全球竞争白热化背景下作出的战略性决策。

2020年,卫星互联网首次被纳入国家"新基建"范畴,标志着这一领域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次年4月,中国星网公司成立,国务委员王勇在成立大会上明确指出,组建中国星网是"立足国家战略全局、顺应科技产业变革大势的重大举措"。

彼时,美国SpaceX的"星链"计划已发射逾千颗卫星,OneWeb等国际项目也加速布局,"先占先得"的竞争规则下,国际轨道和频率资源争夺日趋激烈,中国星网的成立恰逢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发展的关键窗口期。

国内外星座(部分)发展变化,图源/泰伯智库

此前,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虽然百花齐放,但资源相对分散。

早期,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国电科、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分别提出了鸿雁、虹云、天地一体化、全球多媒体等星座计划,力量分散且存在重复建设。

图源/中国星网招聘平台

随着GW星座计划的提出,我国开始集中力量推进国家低轨互联网建设。至今,中国星网公司已布局6地,形成9家所属企业。

北星网,南千帆目前,我国已在批量组网建设的两大星座分别为GW星座、千帆星座。

GW星座,由总部在北京/雄安的中国星网公司主导。

GW星座规划分为GW-A59和GW-A2两个子星座,总计将发射12992颗卫星,其中GW-A59星座6080颗分布在500公里以下的极低轨道,GW-A2星座6912颗分布在1145公里的近地轨道。

图/GW星座发射记录(12.16以前试验星未统计)

引用/灰机wiki

根据计划,未来五年内将发射约10%的卫星,到2035年完成全部发射任务。

千帆星座,由总部在上海的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垣信卫星)主导。

千帆星座(Qianfan Constellation, Global Multimedia Satellite),即“全球多媒体卫星”,旨在为全球用户提供无缝覆盖、更低延时、更大容量及更低成本的卫星宽带互联网服务。

根据规划,千帆星座主要分为三期部署,一期部署648颗卫星,提供区域网络覆盖;二期部署1296颗卫星,实现全球网络覆盖;三期规划由超过1.5万颗卫星提供多元业务融合服务。

图/千帆星座发射记录(不含验证星),引用/灰机wiki

截至当前,千帆星座已累计批量发射组网90星。近日,卫星制造方格思航天表示,2025年预计将完成超200颗千帆星座一代卫星交付。

不论是GW还是千帆,常被称为“中国版星链”。

中国星链们的特点与深远影响

我国的卫星互联网星座与国外同类星座对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和意义。

国家主导与商业驱动。GW星座是国家战略项目,强调信息安全;星链和千帆更侧重商业化运营。

轨道与覆盖。星链主打超低轨(340-570km)以降低延迟,GW星座采用分层轨道(500km+1145km)平衡覆盖与性能。

发射能力。SpaceX凭借可复用火箭占据成本优势,GW星座目前使用长征五号B和长征八号甲(不可复用),未来需可回收火箭突破瓶颈。

应用场景。星链面向全球个人用户,GW星座优先保障国内及战略需求,千帆侧重新兴市场。

相对于纸面上的数据对比,在产业变革与结构升级方面,以GW、千帆为代表的中国星链们有着更深层的影响。

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和发展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的突破,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推动了中国航天产业乃至整个高端制造业的结构性变革。促使中国航天向"工业化、批量化、商业化"的新范式转型。

卫星批量化生产的挑战与突破与传统单颗造价高昂、定制化生产的卫星不同,"国网星座"、“千帆星座”等计划部署上万颗卫星,需要卫星制造产能足够,可实现批量生产、流水线作业。

中国卫星星座(规划、在建),图源/你好太空

据行业计算,我国目前共有100个星座计划,规划发射卫星6万余颗(尽管这庞大计划中,并非所有卫星都能顺利上天)。但即使保守计算,每年也有上千颗卫星需求,这对我国现有的卫星生产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发射服务领域,“中国星链”正带动产业链GW星座采用长征五号B火箭"一箭多星"发射,千帆星座采用长六甲/长八火箭“一箭18星”发射,但未来要实现每年数百甚至上千颗卫星的发射目标,仅靠目前现有火箭运力显然不够。

卫星互联网建设需求正催生商业航天发射市场的繁荣,牵引了一批商业火箭企业发展,多型商业火箭(以及可回收火箭)均在加速研发。

对终端产业的拉动效应同样显著卫星互联网的最终价值体现在用户终端体验上,而低成本、高性能的终端设备是推广普及的关键,各星座建设、磨合的过程,加速了这些关键技术的攻关进程。

图/华为MateX6发布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卫星互联网正积极探索在地面5G网络、激光通信等方面技术突破,未来将拓展卫星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中国星网落户雄安新区,吸引了大量配套企业入驻,其与上海、重庆等地的合作项目及下属公司,正在形成多点开花的产业布局。

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分布情况

图源/北京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与此同时,垣信卫星的千帆星座在上海也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条布局,这种"总部+基地+园区"的发展模式,不仅优化了产业链地理分布,也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能。

国际竞争格局下的挑战稳妥与速度

我国星链与国外星座发射规模与进度的差距,是常被拿来讨论的话题。截至2025年4月底,我国卫星互联网卫星已累计发射100余颗,但同期,SpaceX的"星链"已有超过7200颗卫星在轨运行,并且保持着每周数次发射的高频节奏。

对我国而言,卫星互联网建设需要平衡好"稳妥"与"速度"的关系。今年政府及监管的主体关键词为“安全健康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安全在健康发展之前。

商业化运营经验

SpaceX的"星链"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商业互联网服务,并逐步拓展到航空、航海等专业领域。

我国卫星互联网仍处于技术验证和初期组网阶段,商业应用探索刚刚起步,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有相当距离。

关键环节解决"卡脖子"

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在卫星批量化生产的核心装备、高性能星间激光通信、低成本用户终端等关键环节;同时,在火箭运载能力和性价比上,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差距。

国际规则与治理的参与度

卫星互联网本质上是全球性基础设施,涉及复杂的国际频率协调、轨道分配、数据跨境等问题。

目前,相关国际规则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中国虽然已经成为航天大国,但在太空治理领域的话语权与自身实力还不匹配。

例如,在国际电信联盟(ITU)等框架下争取更多轨道和频率资源,参与制定卫星互联网技术标准以及处理数据主权与全球服务的关系等

产业链协同深度与广度仍需加强。

虽然中国星网、千帆星座等已经发挥"链主"作用带动了一批上下游企业,但与美国相比,中国商业航天生态的成熟度和多样性还存在差距。

我国卫星互联网要真正实现“万星在轨”的宏伟目标,必须进一步激活商业航天活力,培育更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构建更加开放、多元的产业生态。

中国星网成立4年来,正在深刻改变中国航天的组织方式、生产模式和商业逻辑。这种变革不仅是技术路线的调整,更是整个产业思维和发展范式的变化,其长远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持续显现。

$臻镭科技(SH688270)$ $震有科技(SH688418)$$*ST铖昌(SZ001270)$